对于合肥这样的城市,雨水利用的开展过程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屋面雨水收集与利用
一般城市中考虑利用雨水时,从水质、水量和对后续收集处理的要求等各方面综合考虑,都会先选屋面雨水。屋面雨水的利用不但是可行的,而且应该是推广利用的雨水利用的主要方式。
2、硬地地面雨水收集与利用
硬地面雨水的收集主要是指对广场、人行道、步行街、自行车道等非机动车道路面进行透水性处理。
城市下垫面的排水性能直接影响雨水渗透的最终效果。因此根据城区下垫面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透水性铺装的适用范围,是做好此项工作的关键。
城市应重视对雨水的收集利用
由于不合理使用、污染和环境影响,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在我国660多座城市中,缺水城市有400多座,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达110座。缺水已成为影响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安定和环境改善的一大制约因素。
怎样才能减轻城市缺水的严重程度呢?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告诉我们,雨水收集利用不失为一条较好的途径。就是把雨水收集起来,经过简单处理用于城市的绿化浇灌、冲洗马路、消防、洗车、冲厕所、洗衣服及其他生活用途。这样做,既能减少每年雨季暴雨来临,泛滥的雨水会使城市排水系统不堪重负、道路积水、低洼地被淹、民居进水等危害,减轻城市排水和河道行洪压力;又能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的危机。
值得正视的是,在我国,城市雨水收集利用工作虽然有所起步,但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却显得较为滞后。其突出表现在城市建设中,因为偏重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忽视对城市自然调节功能的保留和培育,导致整个城市被钢筋水泥覆盖,市区地面大面积硬化,雨水难以下渗,大量雨水通过排水系统白白流走,形成资源的巨大浪费。造成我国城市雨水收集利用工作较为滞后的原因固然有技术比较落后,缺乏系统性以及缺乏相应的强制性的法律规定,也就是缺少法律法规保障体系等多个方面。
业内人士认为,主要原因是观念上的滞后。传统城市管理理念是希望雨水“快来快走”,城市建设着重考虑的是“多大的降雨量用多长时间能将其排走”,对雨水的利用价值认识不足,对收集利用雨水问题重视不够,甚至有所忽视。
至今仍在持续严重的干旱进一步加剧城市水资源短缺危机的现实,给我们再次敲响了警钟,因此要求各地区的各级zheng府及有关部门转变城市治水思路,本着先发展雨水利用工程、再建排水系统的原则,依靠科技,加大投入,着力建立健全先进高效、生态环保的城市排水系统。
收集利用雨水,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举措;城市雨水的利用与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需要民众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因此,广大市民理应增强节水意识,自觉养成收集利用雨水习惯,将雨水收集起来冲洗地板、厕所和浇花等,以利用减少淡水消耗和节省家庭经济开支。
绿色建筑的雨水收集和利用初级了解
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提倡水的循环利用、雨水与中水处理回用,使水环境系统的综合效率达到zui优,降低能耗,做到无废无污染,建成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
雨水收集的水源水质特点
舍弃初期雨水径流,以减少对处理设施的影响,设置初期弃流设施即可以达到此目的。
屋顶的雨水消除初期径流后,可以使用;
人行道的雨水可以直接流入道旁绿地;
机动车道的雨水经过处理方可使用。
雨水收集系统组成方式
雨水收集主要包括屋面雨水、广场雨水、绿地雨水和污染较轻的路面雨水等。
屋面雨水收集方式:按雨水管道的位置分为外收集系统和内收集系统,外收集系统由檐沟、收集管、水落管、连接管组成;
内收集系统是屋面设雨水斗,建筑内部有雨水管道的系统。
建筑中雨水回收:
建筑中水回用就是将公共建筑或建筑小区中人们生活或生产活动中排放的生活污水、冷却水,经集流、水处理、输配水等技术,回用于建筑或建筑小区。它是一种介于建筑生活给水与排水之间的杂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