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雨水收集系统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雨水收集”这一概念是近几年提出的一个环保理念,通俗来说,就是将自然降雨利用设备、设施收集起来,再将收集到的雨水处理后用于绿地、农田灌溉、建筑、工地、道路用水等方面。雨水收集的目的在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减少水资源浪费,同时减缓雨水洪涝压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下面我们来了解下雨水收集再利用系统的建设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一、雨水收集要“保障安全”。保障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的安全稳定运行,是实现水的社会循环的基础。
多年来,城镇雨水处理领域一直缺少一部国家层面专门的法律法规,行业对《条例》尽快出台的呼声很高。有理由相信,《条例》出台势必对推动实现城镇雨水系统的健康循环具有举足轻重的积极作用。

二、雨水收集要“尊重自然”。这一原则是统领性原则,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也符合城市开发建设要“zui大限度地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的精神。《条例》多次提到“削减雨水径流”、“雨水径流控制”等要求,包括增加绿地、砂石地面、可渗透路面和自然地面对雨水的滞渗能力,利用建筑物、停车场、广场、道路等建设雨水收集利用设施等,体现了低影响开发理念和尊重自然的理念。
三、雨水收集要“综合利用”。《条例》从规划、设施建设及政策鼓励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促进雨水的再生利用和雨水的资源化利用的制度措施。同时,《条例》明确了初期雨水收集与处理的方式,对初期雨水的排放调控和污染防治提出了要求,这对于防止城市水环境污染,及雨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创造了政策条件。
四、“统筹规划、配套建设”。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系统是促进城镇健康水循环的重要工程,其系统布局直接关系到对水的自然循环的影响,雨水收集因而必须统筹规划、配套建设。要确保两个配套:一个是城市开发与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配套,另一个是城镇雨水与污水处理设施各项子系统配套。
雨水收集让都市与自然和谐共存
雨水收集利用的工艺流程一般包括收集及预处理单元、储存单元、净化处理单元和回用单元等四部分。住宅小区的屋面雨水需要先进行收集,一般是通过收集管流向整流井中,并且需要在整流井中设计相应的构件来阻挡雨水中夹杂的一些树叶、杂物等,通常设置的是格栅,初始流入到整流井中的雨水需要进行弃流处理。除此之外,整流井还能够被用于雨水收集利用系统蓄满时的溢流处理,通过这个将水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雨量具有不均衡性,为了控制雨量的均衡,可以利用整流井的雨水自流进入雨水调蓄池来进行调控。进入调蓄池的雨水需要通过一级提升泵提升处理后才能够排入到雨水处理系统中,并且利用过滤装置将夹杂在雨水中的杂物进一步的进行清除,符合雨水的要求后才能够将其投放到清水池中。最后就是完成雨水的配送工作,一般是利用变频供水系统加压来进行这一工作的。处理完的雨水可以用于小区的绿化和冲洗,并且定期的进行水泵的冲洗。

雨水蓄水箱是雨水收集利用系统中的一部分,若干个雨水收集模块单元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地下贮水池。在水池周围根据工程需要包裹防渗土工布或透水土工布,组成贮水池、渗透池、调蓄池不同类型。用雨水收集模块组装水池,安装方便,承载力大,不滋生蚊蝇及藻类,且在临建地区域使用后,可以拆除迁移到其它区域继续使用。该设备运输方便、使用寿命长、用途广泛,适用于大型建筑小区、工业园区、广场及厂房区域的雨水收集利用。
市政道路雨水收集分析
市政道路雨水收集需要先对年均可利用雨水量进行计算,收集小区总汇水面积确定后,还需要对综合雨量径流系数进行测量和确定。
考虑雨水回用用途对水质要求,将雨水通过雨水收集系统进行收集,再经过初期弃流后进入PP模块组合水池进行储存,经雨水过滤板过滤后即可回用。按设计规范要求,屋面雨水初期弃流可采用1一3mm径流厚度,路面雨水初期弃流可采用3—5mm径流厚度,水池计算容积已抛去弃流雨水量,即为实际可收集雨水量。结合实际用水量及水池的实际占地情况,雨水收集时需要在科学、合理的地方建立蓄水池。余量雨水以溢流形势排放至市政雨水管网。一次降雨可供回用总水量需要科学测定。

考虑到雨水的保质周期,设计人员还需仔细考虑每天的雨水回用量。根据用途不同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市政道路雨水收集主要用于绿化、道路浇洒及景观补水,考虑雨水的水质,以及对用水水质的要求,雨水在经过初期弃流后的水质为:CODer70~lOOmg/L;SS20—40mg/L。所以雨水在经过简单的处理后即可达到相应的水质标准。通过测试可以看出在雨水的收集利用过程中,初期降雨水质质量,若质量较差应该将初期降雨的雨水予以作为水资源利用迅速在世界各地得到发展。
市政道路雨水收集的一般模式是将地耐雨水通过雨漏管和暗渠收集,通过分散或集中过滤除去径流中颗粒物质,然后将水引入蓄水池贮蓄,在积水模块箱中安装水处理设备对收集来的雨水进行处理。
市政道路雨水收集中的中水主要是指收集的雨水经过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可在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水,其水质介于上水于下水之间,是水资源有效利用的一种形式。巾水系统是指巾水的进化处理、集水、供水、计量、检测设施,以及其他附属设施集合在一起的结合体,是建筑或建筑小区的功能配套没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