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钢材酸洗是指,要使带钢具有洁净并有活性的表面,以保证所生产的钢材的表面质量,为了获得这样的表面,以除去表面的氧化铁皮(在保护气氛或还原气氛下退火时除外)。
钢管氧化铁皮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在常温下、在潮湿的环境中,并且有SO2,CO2溶解于水分中起催化作用所生成的氧化物——铁锈。这种锈层呈红褐色,是由两价和三价的铁与氧的化合物以及结晶水构成的;另一种是在高温下生成的氧化物铁皮,俗称铁鳞,是暗黑色或黑褐色。它是在两种情况下生成的:一是在轧制或焊接时生成的轧制铁皮,另一是在热处理过程中由于氧分压大于铁的平衡氧分压所生成的氧化铁皮 (在保护气氛或还原气氛下退火时除外)。


钝化的原理
其钝化的机理可用薄膜理论来解释,即认为钝化是由于金属与氧化性质作用,作用时在金属表面生成 一种非常薄的、致密的、覆盖性能良好的、牢固地吸附在金属表面上的钝化膜。这层膜成独立相存在,通常是氧化金属的化合物。它起着把金属与腐蚀介质完全隔开的作用,防止金属与腐蚀介质接触,从而使金属基本停止溶解形成钝态达到防腐蚀的作用。
与防锈油区别
钝化与防锈油最主要的区别是生成产物不一样;防锈油是利用油膜封闭金属表面的气孔达到隔离与氧气接触而有效防止生锈的作用,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物理反应。油膜比较容易随着生产的进行而被清除、破坏的失效;而钝化是利用钝化液中的氧化性物质与金属产生氧化还原反应,促使在金属表面生成一层金属的氧化化合物、达到有效保护金属的目的。这一过程属于化学反应。产生的钝化膜致密、完整不易被破坏。



⒈按磷化处理温度分类
⑴高温型80—90℃处理时间为10-20分钟,形成磷化膜厚达10-30g/m2,溶液游离酸度与总酸度的比值为1:(7-8)优点:膜抗蚀力强,结合力好。缺点:加温时间长,溶液挥发量大,能耗大,磷化沉积多,游离酸度不稳定,结晶粗细不均匀,已较少应用。
⑵中温型50-75℃,处理时间5-15分钟,磷化膜厚度为1-7 g/m2,溶液游离酸度与总酸度的比值为1:(10-15)优点:游离酸度稳定,易掌握,磷化时间短,生产效率高,耐蚀性与高温磷化膜基本相同,目前应用较多。
⑶低温型30-50℃ 节省能源,使用方便。
⑷常温型10-40℃ 常(低)温磷化(除加氧化剂外,还加促进剂),时间10-40分钟,溶液游离酸度与总酸度比值为1:(20-30),膜厚为0.2-7 g/m2。优点:不需加热,药品消耗少,溶液稳定。缺点:处理时间长,溶液配制较繁。
⒉按磷化液成分分类
⑴锌系
⑵锌钙系磷化
⑶铁系磷化
⑷锰系磷化
⑸复合磷化 磷化液由锌、铁、钙、镍、锰等元素组成。
⒊按磷化处理方法分类
⑴化学磷化将工件浸入磷化液中,依靠化学反应来实现磷化,目前应用广泛。
⑵电化学磷化在磷化液中,工件接正极,钢铁接负极进行磷化。
⒋按磷化膜质量分类
⑴重量级(厚膜磷化) 膜重7.5 g/m2以上。
⑵次重量级(中膜磷化)膜重4.6-7.5 g/m2。
⑶轻量级(薄膜磷化)膜重1.1-4.5 g/m2。
⑷次轻量级(特薄膜磷化)膜重0.2-1.0 g/m2。
⒌按施工方法分类
⑴浸渍磷化适用于高、中、低温磷化 特点:设备简单,仅需加热槽和相应加热设备,好用不锈钢或橡胶衬里的槽子,不锈钢加热管道应放在槽两侧。
⑵喷淋磷化适用于中、低温磷化工艺,可处理大面积工件,如汽车、冰箱、洗衣机壳体。特点:处理时间短,成膜反应速度快,生产效率高,且这种方法获得的磷化膜结晶致密、